首页>其他案例>党建织密治理网 老院变身“幸福院”

党建织密治理网 老院变身“幸福院”

来源:云法律网站时间:2025-11-22 12:06:17>跟律师谈谈<

初冬午后,走进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三官庙街道纺机社区的新乔庄,只见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洒在干净的地面上,几位老人闲坐树下,边晒太阳边唠家常,脸上充满笑意。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个垃圾成堆、纠纷不断的“乱窝子”。“以前别提晒太阳了,连门都不想出,院里垃圾堆成山,臭气熏天,谁看见了心里不堵得慌。”老人们摆摆手,语气里满是对过往的无奈。

这个1986年建成的楼院,是原纺织机械厂职工的聚居地,共有两栋楼86户居民。自2022年原单位撤管后,小院陷入了“治理真空”:楼顶堆着几十年的废弃家具和装修垃圾,一到雨天漏水严重;楼道里杂物堵门,电动车乱停挤占消防通道;外来车辆随意进出,居民安全感直线下降。

“那时候晚上不敢出门,院里又脏又乱,好多老街坊都搬走了,常住的只剩八十多人。”居民陈萍坦言,作为党员的她,看着居住了多年的家园变成这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纺机社区党委书记张芳把目光投向了“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社区党委迅速搭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将楼院里的12名党员全部编入网格,还特意邀请威望颇高的吴香妮、岳朝俊两位80多岁的老党员担任荣誉微网格长。“我们不是来‘管’大家的,是来和大家一起‘守’家园的。”张芳带着党员们挨家挨户走访,用“走楼院、听故事”的方式,唤醒老邻居们的家园认同感。

“咱自己的院子,当然要自己来管!”在老党员的感召下,陈萍接过母亲岳朝俊的“接力棒”,联合其他党员牵头成立了楼院自管会。自管会没有搞“一言堂”,而是开展“包楼到户”走访,既耐心倾听居民诉求,又细心挖掘隐藏在邻里间的“能人”——水电工韩全德、园艺能手杨师傅等一批有特长的居民被一一发现,自管会顺势建立起6大类“院落人才库”,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第一次自管会商议改造方案时,居民们踊跃发言,从清理垃圾的先后顺序到停车位的规划细节,大家越聊越投机,积压的怨气彻底化作了共建的热情。

人心齐了,改变的步子就快了。改造工程一启动,“院落人才库”就发挥了大作用:韩全德带着几位居民志愿者,对楼院老化电路进行全面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杨师傅则领着大家清理杂草、翻松土壤,还从家里搬来自己培育的花苗,精心打造楼院绿化;居民们自发购买桃树苗栽在院坝边,约定“三月看桃花,六月吃桃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有的居民主动出钱,有的居民义务出工,就连年龄较大的老人都想方设法搭把手。精准的需求与资源对接,让楼院里95%的家庭从“旁观者”变成了“治理主体”。

曾经失管破败的小院,在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居民协力下,变得干净整洁又充满温情,新乔庄也被居民亲切地改称为“乔家大院”。新名字饱含着大家对和睦家园的珍视——昔日的垃圾山被平整的休闲区取代,楼道干净整洁,消防通道畅通无阻,新安装的电动门禁让居民安全感满满。每到傍晚,老人们聚在槐树下下棋聊天,邻里间的温情在院子里静静流淌。“以前见面都懒得打招呼,现在谁家有事大家都主动搭把手,这才是老纺机人的邻里情啊!”看着眼前的景象,陈萍比吃了蜜还甜。

更令人欣喜的是,“乔家大院”的治理经验正在纺机社区推广,“纺机蓝”志愿服务队日夜巡逻守护平安,“淑心解忧室”里调解员耐心化解邻里矛盾,在职党员下沉网格认领服务岗位,社区服务阵地更规范,治理流程更清晰。

新乔庄的蜕变,是郑州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郑州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党组织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治理末梢,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模式,让越来越多无主管楼院告别“无人管”的困境。从“治理真空”到“共治共享”,从“邻里疏离”到“温情脉脉”,变化的不仅是老旧楼院的环境面貌,更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活力。



来源:人民网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党建织密治理网 老院”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