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道向家地江畔,环保志愿者徐建利正透过望远镜,密切关注着江面。随着几道黑色的背脊划破水面,溅起晶莹水花,他的脸上满是欣喜。
“能在长江双柳段看到长江江豚,其实不完全靠运气。”徐建利指着江面告诉记者,眼前这片回水湾水流平缓、水深适中,形成了天然的“饵料厂”,已成为20多头长江江豚稳定栖息的家园。“近期是江豚的活跃期,只要肯花时间守候,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在这里蹲守、观察、拍摄长江江豚,是徐建利多年的习惯。“江豚早晚活动比较频繁,尤其是上午九十点钟,会沿江上游,最近时离岸不足10米。”徐建利笑着说,“听到‘噗噗’的换气声,就知道江豚要出来了;江豚出水时露出黑背,隔两三米远,再露出来一下。”
“观测时要保持安静。”徐建利不忘提醒,江豚对环境极其敏感,但适应力也很强——只要人类不构成威胁,它们甚至会主动靠近岸边。
徐建利从小在江边长大,他回忆,小时候常能看到江豚嬉戏的身影,后来它们渐渐从视野中消失。怀着对母亲河的热爱,徐建利积极投身环保志愿活动,并申请成为民间河湖长。
在巡护长江的过程中,徐建利和江豚重逢了。他清晰记得,2021年11月29日,自己首次重新在双柳水域观测到江豚,“那一刻特别激动”。此后,江豚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
从最初零星出现的1到2头,到现在的20多头,不仅志愿者观测到了江豚,在新洲渔政码头安装的实时声学监控设备,也确定该区域有稳定江豚群体。
“我们在江面上看到的两头或三头江豚,就是一个小家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告诉我们,是母亲带着孩子。”徐建利向记者介绍。
长江江豚是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也是反映长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徐建利感慨地说:“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和十年禁渔的推进,对生态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今,江面上又能见到长江江豚带着它们标志性‘微笑’逐浪的景象,这正是生态好转的有力证明。”
近年来,武汉多措并举守护一江清水:在全国率先推行区域断面水质考核、实施码头迁移、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开展岸线整治、溯源治理入江排口……随着治理成效显现,长江双柳段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机景象,这里也被环保志愿者和江豚爱好者亲切地称为“江豚湾”。
不远处的湖北交投双柳长江大桥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在大桥建设立项之初,环评报告中就多次提及对江豚的保护措施。所有桥墩均设置在岸边,不在江水中打一根桩,彻底避开江豚核心栖息区。
为了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来,徐建利平时会开启“助力江豚重返武汉”网络直播,向大家分享自己看到江豚的经历。
令徐建利感到欣慰的是,公众的环保意识正不断提升。“我们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志愿者开展净滩活动,越来越多社区和学校也加入进来。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观测江豚,听到孩子惊喜地说‘原来长江里有这么可爱的精灵’,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环保教育。”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离婚律师咨询 在线律师 咨询律师 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