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其他案例>不贰过,须破“三种心态”

不贰过,须破“三种心态”

时间:2025-10-14 9:15:17>跟律师谈谈<

    “不贰过”,是孔子特别赏识弟子颜回的品质之一,意思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古人总结出来的道理,今人大都耳熟能详。但一旦具体到实践、具体到个人,似乎就不那么“顺理成章”。

  新时代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公开通报,到违纪违法案件审查调查,我们依然能够发现:故错重犯者有之,前“捕”后“继”者有之。

  为何汲取教训这样难?怎样才能实现“不贰过”?不妨从破除三种心态做起。

  其一是讳疾忌医的“鸵鸟心态”。

  当错误被发现时,一些党员干部不是正视问题、剖析问题、改正问题,而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以为“看不见”就“不存在”。

  比如,天津物产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志忠,明知赌博违反党纪,纪检部门批评教育过,自己也作了检讨,“但并未引起我的高度重视”。再如重庆市荣昌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党委委员谭涵之,“对于自己小错不断的违纪行为和收受贿赂的违法犯罪行为,自己从未反省过、纠正过”。

  讳疾忌医的结果不是疾病的消失,而是屏蔽了珍贵的警示信号。于是,跌进过的坑洞渐渐隐没在遗忘的浓雾里,再次跌落也就在所难免。

  其二是事不关己的“看客心态”。

  从腐败分子的忏悔书,到警示教育的典型案例,一支支“清醒剂”、一剂剂“预防针”,仍防不住一些“看片人”滑向“片中人”。

  有人把反面教材当作是别人的事,认为与自己无关;有人对警示教育的态度是听过了就通过了、看完了就完事了;有人则只当是看故事,尽管看时揪心,但侥幸心理最终还是压倒了“回头”决心。

  别人“吃一堑”,自己不当作镜鉴、不将自己摆进去,就不可能“长一智”。把“看在眼里的教训”化为“刻在心底的敬畏”,才能触及灵魂、引以为戒。

  其三是得过且过的“过关心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巡视巡察等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反馈问题成为常态。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明面上“照单全收”,表态“问题不整改不放过”,却只局限于就错论错、就错改错,没有举一反三,疏于分析问题滋生的土壤,不从制度上去堵塞漏洞,看似“过关”却未“通关”。

  这种心态,只盯住表面伤疤,而不深究内在病灶,无异于治标不治本。事实上,正是因为没有祛除病根,一些老问题没有彻底消除,一些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再加上各种隐形变异,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容易积重难返。

  “鸵鸟心态”“看客心态”“过关心态”,三者存其一,就难以避免在跌倒的地方再次摔跤。破除这三种心态,真正实现“不贰过”,做到一辈子拒腐防变,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有这个信心、决心和定力。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4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不贰过,须破“三种心”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