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过后,姚红芬家民宿的客人陆续离开,她又将精力投入到20多亩枇杷的管护中。粗略一算,今年暑期利润能上10万元,这些钱能真正落入她的口袋,用于日常生活、民宿维护,甚至还能存下不少。而在4年前,在外务工的姚红芬大半收入都用于村里礼尚往来的“人情”支出,“生日酒、升学酒、搬家酒,样样不落下,忙了一年没给自己留下几个钱。”说起这,姚红芬连连摇头。
改变始于何时?姚红芬所在的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龙广村,2021年底随市、县的部署启动“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农村“五治”工作。“治风”通俗来说就是移风易俗,整治乱办滥办酒席、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接到工作任务后,龙广村党支部书记陶大模带着村“两委”开始做动员工作。开坝坝会、入户走访,在田埂上偶遇也要叮嘱一番,陶大模一有空就跟村民们宣传“新规”。可村民也有疑问:“我过去送出去那么多钱,现在都‘打水漂’了?”也有村民担心,这政策会不会是“一阵风”?陶大模掏出开阳县委、县政府印发的《开阳县农村“五治”行动工作方案》解释:“时间表、路线图,清清楚楚。”
经过宣传引导,2022年初,龙广村超九成的常住人口签下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承诺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同年7月,陶大模得知,某村民在贵阳置办新屋,邀请大家赴宴。“酒席在贵阳,许多村民不一定会去,但肯定有人提前到他家送礼。”得知后,他立刻赶往该村民家。
一进门,陶大模就发现了一个笔记本,翻开一看,上面记录了13户村民送的礼金数。陶大模又翻出这名村民本人签的承诺书,“白纸黑字,村民要面子,很快就答应取消酒席了。”陶大模带着他一家一户将礼金退还,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村民看到了我们推动移风易俗的决心,从那以后,龙广村再也没有滥办酒席的了。”陶大模说。
要堵,也要疏。“政策也不能‘一刀切’,要给群众人际交往留空间。”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何思念介绍,开阳县在县内选择基础条件一好一差两个试点村,成立“邻里互助社”,改变办酒席方式。何思念介绍,“礼金簿”变成了“互助簿”——“谁送了大米,谁帮忙安了电灯,谁又帮忙炒了菜,这是实实在在的邻里情义,穷点富点都行得通。”何思念说,目前开阳县已经成立了20个“邻里互助社”,运行效果良好。
“‘治风’不仅是乡风文明建设,也是改善农村‘营商环境’。”何思念说。如今,龙广村风气清爽,村民有钱、有精力来发展产业,游客来了也舒心。龙广村依托紧邻4A级景区南江大峡谷的优势,发展起了旅居产业,目前村里有22家企业经营的民宿和28家私人民宿。像姚红芬这样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一边经营民宿,一边售卖枇杷、干辣椒等农产品,收入逐年增加。“2024年,我们村人均收入23680元,较2021年提高3000多元。”陶大模说。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4日 07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