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入境游再升温。有德国媒体关心,“为何中国成为德国游客首选目的地?”在他们看来,除了便利出入境的免签政策,还有被称作“魅力”的关键因素。
魅力,是吸引力,更是软实力。近期,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全球公众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持续攀升,中国形象在全球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前不久,巴西记者莫妮丝·拉韦纳来华探访的历程,留下中国魅力的注脚。在报道中,这位记者在北京看到了悠久的历史;在井冈山看到了“红色文化的象征”;在上海看到了“对高科技发展的无限想象”。
三座城市,三种印象,映照出中国发展的三个维度,即历史的厚重、红色的基因与现代的活力;也展现了中国发展的文化土壤,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实践与文化基因的映衬,何尝不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交融。
北京、井冈山与上海,不只是巴西记者看到的“单向度”,更是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复合体”。由此,“酷中国”的形象更立体。
不仅很酷,而且有根。这个根,就是千年文脉。北京中轴线上,镌刻都城营建的壮美秩序;京杭大运河上,流淌着古今沧桑;六尺巷里,承载着先人智慧、传统美德……当考古热、文博热席卷而来,当国潮文创火爆出圈,当传世名画被搬上舞台,“古老的”与“现代的”实现双向奔赴。保护好历史文化底蕴,创新好活化利用方式,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从历史中走来,在发展中绽放,向着未来延展。
文化之根、发展之花,离不开红色滋养。浙江嘉兴,地域不大、资源有限,却实力不俗、活力澎湃。不产羽绒,却生产全国一半以上的羽绒服;不产皮革,却是全国三大箱包生产基地之一;不产石油,却成为世界化纤产业高地……嘉兴何以“无中生有”?有人说得好,无的是资源,有的是奋斗的拼劲儿。这股劲儿就是从红船精神中来,从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中来。“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敢首创、肯奋斗、愿奉献,红色热土变成了发展沃土。
这样的沃土,孕育着动力足、势头劲的确定性。面对外部冲击,中国何以这么稳?制造业持续升级,产品好、销路广;科研加速发力,拥有1509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占全球总量40%以上;宏观调控有力,优化出口退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为企业撑腰打气……产业有支撑、创新有动能、政策有保障,中国日益成为引发文化共鸣的创新源泉。多家机构最近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正是活力中国的写照,更是看好中国的例证。
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向历史深处探寻,夯实文明的根基;从红色记忆中传承,汲取前行的动力;在活跃实践中创造,保持奋进的势头,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不仅正为世界贡献着“稳定锚”,并且正如莫妮丝·拉韦纳的感受,“以多极化为基础塑造人类的未来”。
未来已来。面对发展前景,不由得想起一位外国企业家的感慨,“没北京可不行”。继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对自身发展的笃定,“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3日 04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