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田野已悄然苏醒。石洞镇奉光荣家庭农场负责人奉欢站在田埂上,指尖在手机屏幕轻轻一划,无人机随即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精准喷洒肥料;聚贤镇智能大棚内,技术员鲍纹正盯着物联网传感器传回的实时数据,确保每一株蔬菜苗都在最佳环境中生长……这是四川遂宁安居区3512名“新农人”的日常。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控田间”,从“逃离农村”到“扎根乡土”,这群年轻人正用科技与智慧,重新定义“农民”二字。而安居区精心构筑的人才培育体系,成为他们扎根乡土、破土成林的坚实沃土。
筑沃土:引凤还巢,人才扎根有保障
“用物联网种出有机菜,这感觉太酷了!”鲍纹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细汗,笑容里满是成就感。这名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放弃了城市的白领生活,一头扎进了田野。吸引她的不仅是乡土情怀,更是这里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和系统化的人才支持。
面对“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安居区首创“四新四有”人才标尺(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组织;有农业情怀、有适度规模、有持续发展性、有抗风险能力)。这把标尺,首次将电商主播、农机手等“一村六员一主播”纳入人才范畴,让他们也能享受政策扶持。其中5人入选“川中明珠计划安居专项”人才计划,102名“新农人”更获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新农人”的社会价值获得高度认可。
引凤还巢,政策是关键“磁石”。安居区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主动出击,常态化开展“人才五进”活动,送政策到户到人。石洞镇的辣椒种植大户奉军便是受益者,他乘着“双引双培”“人才新政24条”“‘新农人’12条”等一揽子政策的春风启航创业梦,不仅自己闯出一片天,还成功带动周边15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同时,安居区通过打造“新农人”工作站,编织起一张互助网络:农资集采集配、农机共享互通、技术共用共研。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引进马均、杨文钰等20余位专家,为田间地头的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后盾。
重塑乡土荣光,观念转变是“基石”。针对社会上“回乡即能力弱”“好不容易脱农皮”的偏见,安居区打出宣传组合拳。“新农人”发展大会发布亿元产业机会清单;“新农梦·安居归雁说”专栏里,归雁人才讲述着动人的奋斗故事……四川大学等12所高校150余名学子被吸引而来,“把论文写在安居田野上”成为新风尚。鲍纹正是在这浓厚氛围中,从“大学生种菜班”的学员,成长为美宁农牧的技术导师,累计培训村民超百人次。
强引擎:科技赋能,智慧田野显身手
要让“新农人”的梦想开花结果,离不开科技的硬核支撑。安居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深度联动,通过共建智慧农业系统、推广数字化种植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一系列举措,为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翅膀”。
小暑时节,遂宁市安居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5万亩水稻分蘖正酣,也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高发期。“看这里!”园区负责人陈东旭打开智慧农业APP,预警信息清晰跳动:“依托卫星‘天眼’划分的10个网格,实时监测每块田的环境、长势、水情及病虫害苗头。数据汇入‘智慧大脑’,一旦有异常系统立刻报警。”这套系统,结合28座提灌站、140公里“钢铁水网”,为抗旱防涝装上“科技之眼”,护航这片省四星级园区成为“新农人”绝佳的“练兵场”和“示范田”。
科技的价值,最终在丰收的喜悦中兑现。在奉欢的试验田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已结出硕果。这位90后“新农人”,不仅引进高效模式,更“啃”下丘陵机械化作业的硬骨头——自主研发改良专用播种机和除草机,突破无人机飞防作业的瓶颈,实现全程机械化。“看,这就是‘安居智慧’的答卷!”她捧起沉甸甸的豆荚和饱满的玉米棒,难掩自豪。地块大豆亩产213.82公斤、玉米亩产655.38公斤,连续3年刷新全国高产纪录。
“手机是新农具,直播是新农活”在安居已成现实。“新农人”邱何鹏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实践者,他抓住数字机遇,创立“永正农场”微信小程序,将安居特色农产品送上“云端”,实现线上销售破百万元,让“安居味道”香飘云端。“新农人”刘洪刚则组建“助农三兄弟”运营团队为农产品直播带货,销售额累计破千万元。
树头雁:示范引领,共富路上齐奋进
安居“新农人”,不仅是田野的耕耘者,更是带动乡亲共富的“领头雁”。
“传帮带”育强振兴主力军。在“基地+人才”孵化模式下,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等专家工作室“手把手教、田间现场学、实践反复练”,培育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彭巧等500余名骨干。横山镇“莲藕大王”向前,是其中的典范。深耕产业12年,他创建的博茂农业不仅盘活了6000余亩撂荒地,更牵头组建起一个涵盖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的产业联合体。“一个人富不算富”,向前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累计培训出96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农民,带动村民年收入达2.4万元,合作分红高达140万元,让共富路越走越远。
兴产业,品牌化是出路。“新农人”深度参与安居区“安字号”品牌打造。邱何鹏不仅用科技打通了销路,更着力打造“永正农场”品牌。他成功将产业规模从500亩扩大至2000亩,并带动周边80余户村民参与标准化种植,构建起从生产到销售的品牌化产业链,开辟了一条品牌引领、数字赋能的共富新路径。
人才回归、技术落地、产业兴旺,安居乡村的活力前所未有。2024年,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6.7%的增幅领跑全市,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攀升至29个。
“新农人”赋能传统农业数智化转型,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走向“靠数增收”,乡村从“人口流出地”变为“人才磁力场”。给土地以智慧,给乡村以青春,这片古老的田野,就永远不会老去。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离婚律师咨询 在线律师 咨询律师 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