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其他案例>当画法遇上算法

当画法遇上算法

时间:2025-4-27 9:28:39>跟律师谈谈<

    正如19世纪摄影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图像时代的到来,20世纪AI(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正在开启图像视觉智能时代。如果说,摄影术是物理现实的照相机,那么AI就是人类思想的显像仪——通过文字口令,捕捉显意识的逻辑轨迹,呈现潜意识的情感暗流。这种显像仪会对美术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近些年,AI艺术展览的频频举办吸引大众关注。我也尝试用AI进行美术创作,试图在实践中探索AI对人类文化的影响。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我的创作进入新阶段——每天利用生成式AI技术完成一幅作品。这期间,我不断积累与AI互动的经验,探寻AI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平衡点。

  最初进行AI绘画时,其高效、高产的特质让我倍感震撼。但很快我便发现,这样的创作快感并不可持续。渐渐地,当AI将我的知识和想法转化为缺乏温度的数据和信息时,我开始对它产生质疑。重新回到画布前,通过笔、墨、纸的交融把心、脑、手打通时,我再次确认,传统绘画是一种释放情绪的体验,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一种仪式,现场创作的神圣感、精神性是AI难以替代的。

  AI绘画有自己独特的拓展空间。当前,脑机接口正在突破生物认知的边界,渐冻症患者通过神经信号作画,其作品的情感浓度是常人的3倍。类似实验证明,AI不仅可以成为思想的显像仪,或许还可以成为认知的望远镜——让我们看到思维从未展现过的光谱波段,为美术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比如,社交媒体语料对集体潜意识的过度“显影”,形成AI幻觉,这实际上激发了另一种创造力,使AI绘画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思维碰撞。

  作为工具,AI不能替代人这个创造主体。欲用好AI,创作者一方面要有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多维的跨界经验、包容的思想理念、深厚的艺术底蕴,以及对语言、信息的精妙编织与解码能力。当然,无论是AI绘画还是传统绘画,都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在我的AI绘画中,很多创意、指令都来自现实生活,创作者要有把“日常”变成“异常”的能力,避免作品流于平庸。

  当算法将《清明上河图》转化为数字编码时,当计算机模拟出上百种决策路径时,我们如何避免技术的强光灼伤思想的本质?答案或许藏在中国水墨画“留白”的智慧中:最好的显影术懂得保留银盐颗粒间的呼吸缝隙。在AI将人类思想无限解析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些无法被捕捉的认知暗区——那些游移在语义边缘的直觉,那些在逻辑断裂处绽放的灵光。将人的感性、思绪与AI的理性、技术更好融合,AI绘画才会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7日 08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当画法遇上算法”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