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案例>比起提倡繁体字,更该防止“AWSL”污染汉语

比起提倡繁体字,更该防止“AWSL”污染汉语

来源:云法律网站时间:2019-12-10 11:15:29>跟律师谈谈<

   繁体字识读即将进入中小学生课堂?日前,教育部公开回应《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使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便利,使公众对繁体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系列争议。繁体字与简体字孰优孰劣?简体字是否真的有损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恢复一部分繁体字?

   或许,每一次“简繁之争”,都有利于我们厘清汉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和未来走向。

简体字的现实意义,应该被正视

   在谈论繁简之争前,我们首先应该正视的,就是简体字的现实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其优劣。《易传》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用这一思想看待汉字的演变,才能理解此中真意。

   回顾往昔,汉字简化之初给众多平民百姓带来的便利,正是其日益深入民心的基础,也是其流行至今且能持久延续的根本原因。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果当初没有简化字的出现,现在也就不会有繁、简体字自相矛盾、互相冲突的问题。可是,这是否会导致大量文盲的继续存在,甚至阻碍社会文明建设的进程呢?

   在教育部的回应中,有一段文字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据国家11个部委(局)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对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调查的数据显示,阅读繁体字书报“基本没有困难”和“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难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

   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大多数人能够读懂繁体字,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在今天,由于中国地域的辽阔以及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平衡,想要彻底扫除文盲、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仍然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就此而言,用体量不在一个级别的台湾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一度取得的成就来反证继续使用繁体字的必要性,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出于简便书写的考虑,还是普及文化的角度,简体字都是更现实的选择。

   何况,繁体字与简体字相互转换的复杂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光是10万个异体字,就有可能成为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不可承受之重。

   比如看似平平无奇的“升”字,就有异体字12个。重要的有“升”“昇”“陞”,其中“昇”表示“昇旗”“昇起”,“陞”表示“陞级”“陞迁”,“升”不仅包含“昇”“陞”之意,还可以表示器皿、容量。

   试想一下,在掌握7000个常用汉字的基础之上,还要学习众多繁体字,恐怕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因此,且不论简体字的得失利弊,单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规范简体字仍然应该是使用和认知的主体。

   继承传统文化,只能依靠繁体字?

   近年来,支持繁体字的声音在舆论场中连绵不绝。不少文化名人也力挺繁体字的普及和使用。比如不久前去世的流沙河就曾表示,繁体字不应该称作繁体字,而应该统称为正体字,“中国从1956年开始公布了一批简化字,它们的前身才是繁体字。从前可没有繁体字这个说法,所使用的都是正体字。正体字的每一个字,都有道理可讲,而简体字毫无道理!”

   此类说法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还认为,汉字简化导致公众丧失了接受传统美德滋养的机会。比如,网上有个流传已久的段子是这么说的:“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实质上完全经不起推敲。从“游子吟”的时代起,古人就要为了生计和前途而漂泊他乡。古时交通不便,一别数十年也不过是人生常态,否则又怎会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叹?可见,有没有见到“親”,是不是注重亲情,和使用不使用繁体字没有必然联系。

   进而言之,汉字终究只是一套符号系统。既然是符号,就不能和符号下的含义混为一谈。不管是“爱”还是“愛”,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并没有区别。如果按照“愛无心”的说法,那么所有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情诗和情歌,全都应该被认定为“虚伪”。只是,这是否成立呢?

   说到底,能不能继承传统美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修为,怪罪在文字头上,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教育部的回应也说得很清楚:“人们现在通过文字资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难主要在于记录这些信息的语言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经过专门的古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等的学习、培训,也一样读不懂古典诗文”。

   确实如此,就拿高校的中文系来说,任何一位有志于研究古汉语、古代文学的同学,都必须接受专业化的训练。因此,在真正意义上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学习知识。

   流沙河等学者怀念繁体字,是建立在其学识渊博的基础之上,可说是情有可原,但对普通人而言,与其纠结在简繁之争里,不妨多读书、多学习。至于那些把繁体字和文化“优越性”划上等号的错误观念,只能博人一笑耳。

简体字与繁体字无需竞争,但需要融合

   从历史上来看,汉字简化古已有之。秦始皇吞并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相对之前的六国文字来说,秦朝推行的小篆、隶书就是当时的“简体字”。从此,就诞生了两套知识文化体系,也就是“今文经学”(用小篆、隶书记录)和“古文经学”(用六国文字记录)。

   然而有意思的是,“古文经学”的流传却要感谢“今文”的帮助。比如,“古文经学”里的《毛诗》和《春秋左传》就是靠“今文”来记录的。如果没有“今文”的贡献,这些经典完全有可能湮没在时光之中。可见,不同类型的文字未必会构成竞争关系,相反,集聚两者的力量,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将目光转回当代,应该认识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简体字和繁体字还将共存。据中国台湾网报道,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在谈起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时就表示,全世界约有4000万人使用繁体字,使用简体字的人数却超过13亿。“这怎么对抗?不是要对抗,我们的做法是融合。”

   台湾作家余光中认为,用不用简体字,“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使然”。他说,以“台湾”两字为例,所有台湾人书写时几乎没有用“台”的繁体字,都是用简体。可见,繁简体并非先天对立,学习和使用哪一种都无不妥。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相对规范的简体字,繁体字内部的情况纷繁复杂,至今尚未得到系统的清理。也就是说,从使用的角度来说,繁体字反不如简体字清晰、明白。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继续修订和完善简体字,让它一步步向完美挺近。

   就此而言,与其关注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异,不妨多花一些精力,维护简体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比如,防止“火星文”等网络时代的异体字、“AWSL”等弹幕略缩语与汉字的规范使用相混淆。而社交媒体上只打空格、不用标点的现象,应该得到更多重视。总而言之,简体字使用得越规范,其生命力也就越长。

   其实,教育部的回应里本就没有任何对繁体字的排斥之意,对繁体字应用场合的增加也表示欢迎。可见,让简繁之争回归实用精神和开放态度,兼收并蓄,顺其自然,才是正道。



(注:本新闻来源腾讯网)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比起提倡繁体字,更该”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