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年日益提升,超重人群日益增多。2016年英国杂志《柳叶刀》发表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超过瘦子,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4320万人,女性肥胖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在此背景下,以减肥为切入点的代餐行业在近两年也异军突起,成为众多爱美人士追捧的对象。不过,从目前来看,市面上以代餐为主题的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饼干琳琅满目,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在代餐粉繁荣的背后,还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
代餐食品琳琅满目
打开某电商平台APP,在搜索框打入“代餐”一词,各式各样的代餐食品映入眼帘,例如某品牌代餐粥声称“紫薯魔域代餐粥无糖低热量”,又例如英国某品牌代餐奶昔蛋白粉,包含香蕉、巧克力、草莓、可可等多种口味,可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l-carnitineCLA等多种有效营养成分,每杯奶昔的热量仅为91卡,相当于半个苹果的热量,热量低,但是饱腹感却能维持4-6个小时。
记者在上述商品介绍中发现,在官方建议的食谱中,该代餐奶昔既可代替一日三餐,又可代替三餐中的部分主食,视情况而定。
虽然声称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多种元素,但代餐粉究竟能否代替人体正常一日三餐所需的营养元素呢?
中国注册营养师吴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对于代餐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代餐食品行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果是配方优质、科学的代餐粉,会让人在营养均衡的情况下慢慢变瘦,但是如果遇到不科学的配方,就会出很多问题。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不排除会有部分企业为了效果,一味地降低热量。
“实际上目前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不少因为吃代餐粉身体出现问题的案例。”在吴佳看来,代餐粉并不合理。“我觉得代餐食品是违反人性的,因为我们是人,并不是动物,终究会回到食物中。很多人通过代餐粉瘦下来了,但是回到正常的饮食方式,又会复胖。”
记者发现,在电商平台中,除了代餐奶昔之外,还存在着代餐酵素、代餐饼干等多个种类的代餐食品。代餐饼干通常以低卡、无糖、粗粮、低脂肪为主,各种品牌的代餐食品都有。
而这些冠上“代餐”之名的食物,究竟是否属于保健品,是否需要进行“蓝帽”认证呢?吴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代餐食品是新兴的产物,目前都是按照食品来管理的,并不是保健品,大部分都是没有蓝帽子的。目前,这个新兴的行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也并没有规定它们究竟需不需要蓝帽子。
滋生微商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各大电商平台,一些微商也打着减肥、代餐的旗号,在朋友圈对产品进行微商式销售。
在南京工作的小王就曾为了减肥向闺蜜购买某套微商产品,据小王描述,她购买了一个疗程的代餐减肥,价格为3564元,疗程为42天,其中包含两6瓶胶原蛋白发酵型果汁饮料以及12盒复合代餐奶昔。根据官方介绍,这套疗程下来,可瘦18斤至21斤。通过她们的疗程瘦身之后,不易再复胖。另外,根据疗程,每周需要有一天不能吃任何东西,只能喝配套的酵素,而在这42天内,每天按照他们的建议,将早餐换成代餐奶昔或者代餐粥,中午可以吃牛肉、鱼虾、鸡鸭鹅等肉类和各种蔬菜,需要少油、少糖、少盐,不能吃主食;晚餐还是吃代餐产品。
此外,小王还对记者表示,为了督促大家减肥,还有专门打卡的减肥群,每人将每天所吃的食物进行打卡,互相督促,汇报体重的变化。
那么,吃上述代餐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呢?小王表示,42天疗程下来,自己的确瘦了八斤,感觉挺开心的,但后来由于自己的原因,体重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对于上述微商的减肥方式,有业内人士对表示,从目前的食谱来看,与此前的一日三餐相比实质上减少了许多营养的摄入,这种减肥方式其实并不科学,更像是在严格管理下依靠“饥饿”瘦身,一旦饮食恢复到正常水平,复胖也是在所难免的。
事实上,在该微商产品背后,是庞大的利益链。接近该瘦身品牌代理后发现,在产品的背后,存在着庞大的利益链。
上述品牌代理向记者积极推广其运转模式:“我现在是二级代理,零售买一套产品可以挣1200多元,利润十分可观,而且没有出货限期,买一年两年都行,无风险高利润,身边的人复购率还挺高。”
“而这种代理模式,等级越高,挣的越多,相反,等级越低挣的越少。充5000元就可以成为三级代理,每销售一套产品可赚几百元。”
记者在其官网站上查到了相关产品的介绍。其官网显示,胶原蛋白酵素源自台湾传统发酵工艺,蝴蝶兰青花菜苗萃取专利,富含75种过数浓缩精华以及40000mg鱼胶原蛋白,售价为398元;而另一款名为红藜胶原蛋白酵素,则售价为998元两瓶,产品规格为750毫升,主要成分包含台湾综合果蔬酵素、鱼胶原蛋白、大豆蛋白、沙棘萃取、红藜萃取等。而其玻尿酸奶昔,售价为每盒98元,主要成分有大豆分离蛋白、法国膳食纤维、玻尿酸自生菌、菊粉、综合维生素。
事实上,早前,据媒体报道,浙江一女生,为了减肥,吃了半个月的代餐粉、代餐饼干后,出现肚胀、肝区疼痛等现象,迅速发展成严重肝功能衰退,不得不接受肝移植手术。该媒体指出,一些网购的代餐食品,为了实现快速瘦身效果,违规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药物成分,导致肝脏、肾脏造成重大损害。
平台佣金高侵蚀商家利润 餐饮外卖火爆背后安全问题频发
从近年来的数据看,外卖产业也逐年增大,已经形成了“外卖经济体”,外卖小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然而,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点外卖虽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点的外卖是否安全?吃的东西是否健康?这样的疑问一直从未消退。
3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网络餐饮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范畴。而问及张茅本人是否点外卖,他答复说:“我没点过”。
张茅的一句“没点过外卖”,引发消费者的诸多猜想,“是张局长本身不需要点外卖,还是他不信任外卖?”
事实上,对于上班族来说,点外卖似乎是家常便饭。从近年来的数据看,外卖产业也逐年增大,已经形成了“外卖经济体”,外卖小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然而,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点外卖虽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点的外卖是否安全?吃的东西是否健康?这样的疑问一直从未消退。
作为点外卖大军中的一员,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行业从业者,在他们看来,不点外卖是因为他们不放心,他们不了解这家餐厅做的东西是不是好。
眉州东坡总裁梁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外卖平台只是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未来,让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健康会成为新的需求。
去年外卖收入4712亿元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达29420亿元,同比增长41.6%,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业态,报告对在线外卖市场进行了重点分析,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约3.6亿人,在网民中的普及率由2015年16.5%提高到2018年的45.4%,而市场份额方面,2019年1月美团外卖已超过64%。
在线外卖市场发展迅速,成为餐饮业中越来越重要的新业态。2015年-2018年在线外卖收入年均增速约为117.5%,是传统餐饮业的12.1倍,其中2018年我国在线外卖收入约4712亿元,占全国餐饮业收入的比重从1.4%提高到10.6%。
事实上,伴随着外卖行业的发展,行业中的乱象也存在巨大的隐患,脏乱差经常被曝光。
3月5日,广东汕头澄海区一顾客通过某外卖平台,购买鸭煲食用时挑出40多只蟑螂,该事件曝光后立刻引发网友热议,还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前列。
对于当前我国外卖存在的问题,梁棣表示,我国的外卖市场增长率很大,但是商家利润很薄,外卖平台拼的都是打折,这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我国外卖平台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解决了新生代的“懒人”生活,点外卖,可以为男生节省出打游戏的时间,而女生则有了化妆的时间,不过,外卖生意越好,对社会来说不是一个好事情。
餐饮商家外卖利润微薄
值得一提的是,餐饮外卖如此火爆,但是,对于商家来说却不赚钱,可以说是微利。
据记者了解,眉州东坡的外卖业务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做了,“那时候是我们自己的人去医院等场所送外卖,现在都是平台做这块业务。我们的外卖每年保持40%左右的速度发展,增长率很大,利润却是削减的。因为佣金很高,加上平台打折,包装成本大。”梁棣对记者表示,外卖包装材料也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但不知道如何解决。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卖平台打折销售无疑吞噬了商家的利润,这也是导致外卖餐饮质量下降的因素之一。
“平台佣金最高收23%,餐饮企业利润17%,伴随着物价上涨,餐饮商家的利润变得微薄。”朱丹蓬表示,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商家的食材质量会很难保证,他们会以次充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对于当前餐饮外卖打折销售一事,梁棣表示,外卖平台的价格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提供服务收一定的服务费是应该的,在美国洛杉矶,外卖的价格要上涨30%,因为平台给你提供了服务。而我们的外卖却很便宜,10多元的外卖餐商家根本不赚钱。
同时,梁棣建议消费者在订餐时选择有品牌的餐饮企业,“北京的餐饮监管非常严格,企业自检外,监管部门不定期的抽查,因此,有品牌的餐饮企业的质量是可以保证的。”梁棣表示,如果外卖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让消费者也能看到明厨亮灶做出的食材,那么,就会消除消费者对外卖餐饮的不信任,利于外卖餐饮的发展。
在梁棣看来,目前,餐饮外卖已经培养了消费者习惯,目前只是解决了外卖快的问题,外卖是刚需,做的是民生的事情,政府加大投入和监督是有必要的。相信我们的外卖餐饮行业一定是走上高品质、高品牌发展的时代。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