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合肥滨湖会展中心化身一座巨大的人“汽”“磁场”。
9月29日,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于此开幕。自9月30日至10月5日,这场大会车展面向公众开放,截至10月3日,迎来观众约39万人次,销售车辆17344台,销售额约32亿元。
短短4天,“吸金”32亿元,平均每天8亿元。火热的人潮与“车潮”,以及连接二者的“消费潮”,不仅呈现的是消费信心,更打开了一扇观察合肥乃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化的窗口。
走进展馆,扑面而来的不只有熙攘人流,更有未来出行科技碰撞的澎湃声浪。
从本土的江淮、奇瑞、蔚来、比亚迪,到奔驰、特斯拉等国际品牌,90余家主流车企同台竞技;从智慧座舱到灵动底盘,逾20项前沿技术与新车型集中展示。这场展会,早已超越简单的汽车销售,成为一场关于智能出行“下一站”的科普盛宴。
江淮DEFINE平台下的尊界S800与瑞风RF8,彰显安徽本土企业在高端化与智能化上的硬实力;奇瑞星途ET5凭借三屏交互系统与离线AI语音大模型,直击信号盲区的交互痛点;华为“途灵”智能底盘、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等黑科技,更让科技爱好者流连忘返……
每一个被围观的展台,每一次沉浸式互动,都是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量”到“质”跨越的生动缩影。
车展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合肥乃至安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深厚积淀。作为中国汽车的“新增长极”,安徽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与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而合肥,正是这颗“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合肥产”“平均一分钟下线一台车”——这些形象说法的底气,源于坚实的产业根基:2024年,合肥整车产量191.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4%,在地产量居全国城市首位。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3.09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合肥贡献超55万辆,扛起“大半江山”。
数据,印证着合肥多年谋篇布局构建起的产业生态。江淮、蔚来、比亚迪、大众、长安、安凯六大整车企业扎根于此,500余家产业链配套企业协同发展,覆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及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共同撑起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四梁八柱”。
本次大会发布的《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造活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为合肥的产业进化提供了权威注脚。《报告》显示,合肥凭借产量爆发式跃升与政策集成创新,跻身新能源汽车样本城市第一梯队,在产业支撑力、环境保障力、发展活跃力等维度位居前列。
合“汽”何以生“财”?答案在于聚“合”之力,以政策、基建、资本三路活水,滋养产业沃土,汇成发展奔流。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合肥新能源汽车消费能级全面提升。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6.7万辆;2025年1月至7月,销量达9.62万辆,同比增长30.57%,渗透率突破55%,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充换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关键底座”。作为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实施的50项民生实事之一,“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合肥累计建成各类充电基础设施29.65万台,车桩比优化至1.6:1,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资本活水也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报告》显示,合肥资本活跃度靠前,投资热度持续高涨。《2024年合肥地区投融资年报》数据显示,当年合肥发生政府类LP出资事件167起,出资总规模达622.10亿元,占全年各类LP出资总额的54.2%。合肥已组建汽车相关投资基金16只、规模超600亿元,全市银行机构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超千亿元。
全球资本与产业界也纷纷加码合肥。今年上半年,合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签约项目数同比增长53%,其中世界500强、上市公司、专精特新等高质量项目占比达30.6%,显示出外界对合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一场火爆的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既是消费潜力的集中释放,更是产业实力的一次巡礼。合肥,正以其前瞻的布局、完整的生态和活跃的创新,将人才、技术、资本、政策高效“聚合”于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产业之中。这不仅是“合汽”的字面之意,更是其“生财”——创造巨大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内在逻辑。
当一辆辆新车从展台驶向街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已开足马力,驶向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未来。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