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村民王志建抹了把汗,随手掰开一个刚从地里摘的籽瓜递给记者:“尝尝,甜着呢!”他指着身后绿油油的田地,声音里透着兴奋:“要是在以前,谁敢想能在这白花花的碱滩上种出籽瓜?”王志建身后,曾经让人“望碱兴叹”的“伤心田”,正悄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景泰,这个甘宁蒙交界处的农业县,曾经饱受盐碱之苦——近21万亩良田因此“受伤”,占到了全县水浇地的近三成。为了破解这个“土地癌症”,景泰县没少下功夫。
2024年,景泰被确定为甘肃唯一的国家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这片饱受盐碱折磨的土地,一下子肩负起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改地生金”探路的重任。
咋治理?景泰亮出了“组合拳”。该县农技中心主任刘海霞掰着手指头介绍:
“地下长城”排毒:在地底下悄悄铺设管网,像给土地做“透析”,把要命的盐碱水“抽”走。
“土壤医生”治病:撒下特殊的微生物菌剂,它们是土地的“益生菌”,专治盐碱“坏分子”。
“精准投喂”强身:水肥一体化,缺啥补啥,让庄稼吃上“营养餐”。
“对症下药”选种:地太“咸”?那就找不怕咸的“勇士”!藜麦、燕麦、耐盐碱甜瓜、辣椒……啥能活、啥高产就种啥,这叫“以地适种、以种适地”。
“四重战术”(排碱渠、有机肥、酸性剂、功能菌群+覆膜)协同发力,硬是在盐碱滩上筑起一道生态防线。
盛夏时节,高温像蒸笼,地下的盐分蠢蠢欲动。高级农艺师仲晓飞和他的团队天天“泡”在地里,脸晒得黝黑。他们蹲在田埂,仔细查看土壤监测仪的数据,扒开土层观察根系。“你看这玉米秆子,多粗壮!叶子油亮!”
同是高级农艺师的陈其睿,正抚摸着翠绿的玉米叶,“夏天反碱风险最高,一天都不敢松懈,得盯着数据随时调整‘药方’。”
另一边,和盐碱地“斗”了大半辈子的村民王志建,如今成了130多亩试验田的“管家”。他托起一串沉甸甸、红艳艳的辣椒,笑得合不拢嘴:“做梦都想不到,有朝一日能靠这‘废地’结出金疙瘩!瞧瞧这辣椒,这根系,这人参果!”
放眼望去,曾经刺眼的白碱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浪翻滚的玉米田,是翠叶舒展的辣椒地,是各种耐盐碱作物组成的“青纱帐”。
“白茫茫变绿油油,这就是生态账!”白银市生态环境局景泰分局局长苏志广感慨。
晚风吹过万亩“青纱帐”,沙沙作响。田埂上深深的足迹,记录着农技人员的坚守和农民的期盼。景泰这场艰难的“盐碱地翻身仗”,不仅让白碱滩挺起了“青纱帐”,更在西北大地上建起了一块坚实而充满希望的“新粮仓”。每一株迎风挺立的禾苗,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重获新生的故事。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